参考消息网8月5日报道 美媒称,富士康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导者。四年前,当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私营雇主和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主要装配商为旗下120万员工涨薪(涨幅高达25%)时,全中国的制造商都被迫跟进。今年5月,富士康公司宣布了一项更具重要意义的举措。该公司透露已将位于上海附近昆山的一家大型工厂的11万员工裁掉6万,代之以数千个工业机器人。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3日刊登麦肯锡(亚洲)咨询公司董事长凯文·斯尼德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乔纳森·韦策尔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文章称,西方分析人士要么将这场即将到来的革命赞为该公司走向史无前例的兴旺的先兆,要么警告称此举将随即造成大规模动荡和失业。富士康公司不断崛起的机器人大军意味着“世界工厂”将走向末日吗?作者认为并非如此。
文章称,这些新技术绝非中国私营制造商的弱项,由于有了机器人,他们当前有机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具竞争力。
中国开展机器人革命较晚。在中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只有36个机器人,而在日本和韩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分别有315个和478个机器人。但中国为缩小差距采取了大胆举措。北京制定了到2020年将上述机器人与工人数量比提高到100以上的目标。
文章称,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这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了巨大潜力。北京去年宣布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战略向制造商提供巨额资金,用于进行技术升级,包括购买先进机械和机器人。仅广东省和浙江省为给工厂装配机器人就分别在未来五年划拨资金15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中国已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14年,中国工厂的工业机器人装配数量已占世界工业机器人总量的25%,比前一年增加了54%。去年,中国制造商购买了6.8万个工业机器人,而同期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4.8万个。产业专家预计,中国的上述比例还会继续提高。
文章称,沿珠江三角洲,人们所熟悉的中国工厂的典型生产模式——数千名身着工作服的工人在装配线前俯身、一遍又一遍地从事着重复劳动—&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