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由文件制定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出台了一批重要的配套指南和政策,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谈到,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遵循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政府创造环境的原则,《中国制造2025》总体推进顺利,企业、社会反响强烈,有效引导了社会各类资源有效集聚,促进了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为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路径,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建设制造强国”。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2015年7月初成立了以马凯副总理为组长,20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已召开了三次领导小组会议,并组建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了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和积极性。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苗圩认为,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承担者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而伴随《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将实现再一次跃升。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制造2025》落地推进具体进展如何?在实践中又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一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国家战略未来如何有序推进?《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出台配套政策引领落实
瞭望:《中国制造2025》正式印发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领导小组在《中国制造2025》的贯彻落实中主要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苗圩: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政府层面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和发布了“1+X”规划。“1”指《中国制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