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安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一车间内生产场景 黄文珍摄
昨日,记者从泉州市经信委获悉,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和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已“面世”,泉州共有3家企业入选这两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
事实上,面对经济新常态,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泉州企业正行走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借助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化生产环节和供应链,走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黄文珍 通讯员陈默涵
打造供应链快速反应机制
高库存和逐年攀升的成本是传统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之一。2013年,海天材料开始思考如何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并最终找到了答案——借力纺织服装网络协同制造,打造供应链快速反应机制。
“与专家探讨发现,高库存问题是由传统的纺织服装经营模式导致的,传统的经营模式需要提前确定半年或一年后将要销售的服装,然后进行规模化的期货式预生产,再推向市场。如果市场接受度高,销路就好;反之,销路不畅,便形成库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解决方案在于打造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将传统的推式供应链变更为拉式供应链。对此,公司决定利用自身生产优势,将供应链向前延伸至服装设计,向后延伸到销售终端,形成一条完整的纺织服装供应链闭环。对纺织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并通过“互联网+”对公司内外系统进行协同整合形成消费者、设计师、供应商、制造商、品牌商为一体的纺织服装绿色智慧制造系统“生态圈”。
2004年,海天材料引进X3管理系统,对面料环节的产、供、销、存进行信息化管理;近两年,又先后引进了全流程数字化印染中央控制系统、服装JDE管理系统、服装RFID系统、拉式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面料及成衣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其中,拉式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系统通过采集生产线的产能信息,根据瓶颈产能安排生产。在具体的生产中,还引入视觉化管理系统,通过红黄蓝黑白等颜色为每一批次订单区分出可视化的轻重缓急,并配合各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