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高端市场被国外的“洋产品”占据,自己生产的产品徘徊在低端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困难、缺少标准……
4月2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力争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还是在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组织行业专家就《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关情况进行介绍。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沈阳新松公司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秘书长宋晓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分别对机器人产业规划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
机器人产业发展仍有巨大空间
在前一阶段化解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过程中,行业内外各界人士提出,当前是不是机器人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同时,广大媒体对许多省市大力发展机器人高度关注,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比较,机器人产业是否发展太快了,也存在着产能过剩。
应该说,分析一个产业是否产能过剩,首先应该从供需角度着眼。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前景令人充满期待,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料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拐点在哪里。在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这么大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又伴随着传统机器人向现代机器人过渡,近五年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每个时刻都在增长,2015年产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