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动力量变成了拖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透露,2015年,中国装备工业首次低于工业平均增速。
从2009年开始成为规模第一之后,中国装备制造业一直持续增长,现在基本占到全球33%。中国装备制造业能否继续“往上走”?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借鉴工业4.0,实现转型升级?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德国工业4.0在中国的创新与应用”课题组召集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石勇:业界需要工业4.0示范企业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从2009年开始中国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规模第一以后,持续地增长,现在基本占到全球33%,这个是否已到顶?上世纪20年代美国装备制造业曾经达到全球52%的高度。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美国搞制造业回归,整个装备制造业已经从单极向多极发展,感觉未来一个地区能够达到全球50%多的份额可能会有困难。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会不会再往上走?从现在的增速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看,我觉得可能还是有希望的,但不一定能达到50%多这个高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研究发现,人均GDP8000美元以后,钢铁、水泥等建材产品会出现绝对性过剩。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拉动力量,一般在发达国家还会有1—2倍在增长,当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强调的是结构过剩,不是绝对性过剩,装备制造业更多可能要面临产业结构升级。
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出现分化趋势。
一是结构分化。传统低端的产品、投资类相关产品,如工业机械、机床等等,下降速度非常快。而民生类,如医疗器械、环保、智能产业增长得非常快。但这一块规模比较小,尚未形成新的动力,所以暂时看不出制造业大盘往上快速拉动。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渐增大,慢慢会看到制造业增速的提升作用。
二是地区分化。江浙沿海一带要好于内地和东北地区,这跟江浙地区作为隐形冠军,长期发展中间企业有关。江苏除了徐工,很少有特别大型的装备企业,但是它们在基础技术、基础制造这一块做得非常扎实,所以在这一轮调整过程中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于内地和东北地区。
谈到借鉴工业4.0,推动中国装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