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全球气候问题大讨论的展开,“碳捕捉”技术开始成为新能源技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所谓“碳捕捉”,就是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后,封存到枯竭的油田或其他安全的地下场所。
早在上世纪70 年代,欧美能源专家便开始研究该技术。
目前,随着新一轮全球气候问题大讨论的展开,“碳捕捉”一下子又成为新能源技术中的大赢家。
在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便把“碳捕捉”列入推荐清洁煤的关键一环,美国能源部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4.5亿美元在美国7 个地区进行“捕捉和存储”(英文简称CCS )项目实验。
在去年结束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欧洲委员会提出将“碳捕捉”技术商业化的战略。到2010年,至少有20个发电厂使用“碳捕捉”技术,到2020年前,欧洲和美国将大力推广该技术,并在2025年前在全球推广。
2009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碳捕捉与全球气候的未来”交流会上,英国碳捕捉联盟首席研究员琼·吉宾斯博士(Jon Gibbins)说:“捕捉碳并不复杂,而拥有丰富油田和天然气田的中国东北,以及中国东海南海区域,均是实施‘碳捕捉’技术的理想场所。”
与此同时,在中国,“碳捕捉”技术也在尝试之中。路透社2009年5月25日消息称,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华能集团去年底在上海启动第二个碳捕捉示范项目,华能每年将从尾气中“捕捉”到10万吨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如果要在一家煤电厂旁边开展“碳捕捉”项目,首先要安装3个主要装置。琼·吉宾斯博士拿最近正在英国东海岸展开的一个“碳捕捉”试点项目举例道:
“第一个是用于化学反应的金属片,‘清洗’发电厂排放出的尾气,把二氧化碳‘捕捉’下来;接着是让二氧化碳气体通过一个加热塔,目的是通过蒸汽加热,得到更纯的二氧化碳;最后一步是将气体通过一座压缩塔,得到方便运输的压缩二氧化碳。”
“通常,捕捉一吨碳的成本约60美元。但在中国,我预计成本可能降至40美元/ 吨。”吉宾斯博士说。煤电在中国电力结构中占极高比例,找到一种更清洁地使用煤炭的技术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调查,全球大概有93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可以埋藏到油田中,相当于2050年全球累积排放量的45%。据预计,“碳捕捉”技术的应用能够把全球二氧